悬吊除皱术适应证
(1)面部老化状况 主要针对_k2/3面部皮肤老化、松垂。表现为弹性差,额横纹、眉间纹、鱼尾纹、鼻唇沟纹明显,对于不愿接受冠状切口的人尤其适合。由于是悬吊拉紧,效果只能维持2~3年。
(2)年龄 小切口悬吊除皱术的年龄适应证可以较手术切口除皱术更为年轻。
(3)全身状况 无主要脏器病变,无皮肤和血液系统疾病。瘦长形脸优于宽胖形脸o
(4)心理状况 术前仔细了解求术者的要求、动机,排除异常心理状态者。如期望值过高、要求脱离实际,不能客观对待美容手术者,应说明悬吊除皱术的方法、步骤和预期效果,并告之手术技术的局限性及并发症。这样,可避免术后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在两侧颞部、额颞交界部发际内各设计左右对称的提升点,额部正中发际内设计一个提升点。颞部提升点定位:一侧鬓角内定3点i.j、k,若3点连接形为尖向下的等边三角形,各点距离约为2.0 cm。对侧鬓角内相对应的点定为i,、j,、k,3点。额颞部提升点定位:一侧额颞发际交界处的头皮侧取3点a、b、c,若3点连接形为尖向前下方的等边三角形,各点距离约为2.0cm,在对侧相对应也取3点为a,、b,、c,。额顶部定点:取额顶正中线与发际交点为d,发际内于中线的两侧取e、f点,使de-df-2.0cmo额部两个小切口(E、F)在额部发际与瞳孔垂线交叉点上藏于发际内2.0~3.0 cm,切口为纵向或横向长1.0--'2.0cm。枕部两个悬吊线打结点定于颅顶最高点至枕外隆突连线上距枕外隆突7cm处和10cm处,可根据个体头颅大小差异作适当调整。在打结点处做两个纵行深达骨膜的小切口G、H,长约1.0cm,两切口间距为2.0.sm。
悬吊除皱术操作技术
(1)缝埋线 用长圆针将“0”号Gore-Tex线分别垂直缝人颞部、额颞部和额顶部的提升
点。颞部:圆针带线由i点进针至皮下层,由j点出针,换用导引针穿j点的线尾沿环线向对侧埋置,直到对侧j,点穿出,换用圆针穿线由j,点进至皮下由i,点出针,再由i,点进至皮下k,点出针,然后换用导引针将线尾由k,点进针沿环线向对侧埋置,直到切[1H出针;圆针穿线的另一头由i点进针k点出针,换导引针穿线由k点进针沿环线向对侧埋线直到切EIH出针,两线相汇合。额颞部与顶部穿线步骤与颞部相同。额颞部与额顶部提升点的线尾同在枕部切口G点穿出。每次悬吊线离开悬吊点后应先走行在头皮皮下层,一段距离(5~8c)后再穿人到帽状腱膜下层紧贴颅骨骨膜走线。再次进针时导引针先退回原针道1 cm后再折回紧贴骨膜继续走线。
(2)分离 分别切开额部两个小切口深达骨膜表面,长约1 cm,插入剥离器,在帽状腱膜下剥离,抵眶上缘上2—31Bm,中间达鼻根部。同时经小切口向头顶枕部在帽状腱膜下疏松间隙作广泛剥离。额部、顶部分离完成后,换用剥离器在额肌下由内向外自颞缝处过渡到颞部的皮下层分离颞区,范围达整个颞肌区域。在颞窝前界剥离离断固定带。完成颞部分离后,再向下方离断颧弓韧带,越过颧弓向下将颊部区域的皮肤与深部组织分离开。最终使额部、顶部、颞部和颊部分离的皮肤软组织瓣连成一个松动的整体。
(3)处理皱眉肌、额肌 从切口插入组织剪,剪断部分皱眉肌,松解额肌。
(4)提紧皮肤 让受术者坐起,助手将分离区的皮肤由颊部向悬吊的方向推挤,术者分别将3条悬吊线拉紧连续打6个结。先打颞部的悬吊线,再打额颞部的悬吊线,最后打额顶部的悬吊线,完成整个颊部、颞部、额部皮肤的上提。打结时注意勿将头发混人线结内。
(5)缝合切口 检查并清理针眼及切口内的头发,缝合枕部打结点切口。额部小切口可不作缝合。
(6)加压包扎 面部分离的部位用平坦纱布均匀加压包扎3~5 d。包扎所形成的压力方
向应由额部、颞部推向枕部,使额部、颞部皮肤绷紧、皱纹舒平。